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屬性和本質特征,是土壤為植物生長供應和協調養分、水分、空氣和熱量的能力,是土壤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性質的綜合反應。四大肥力因素有:營養因素:養分、水分;環境條件:空氣、熱量。
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學、生化和物理化學特性的綜合表現,也是土壤不同于母質的本質特征。包括自然生育、人工生育和二者結合形成的經濟生育。自然肥力是在土壤母質、氣候、生物、地形等自然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土壤肥力。它是土壤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特性的綜合表現。它的形成和發展取決于各種自然因素的質量、數量和組合的適宜性。自然肥力是自然繁殖過程的產物,是土地生產力的基礎。它可以自然生長自然植被。人工肥力是指人類生產活動,如耕作、施肥、灌溉、土壤改良等人為因素所形成的土壤肥力。土壤的自然肥力與人工肥力相結合而形成的經濟肥力可以用來為人類生產豐富的農產品。經濟肥力是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的統一,是兩種肥力在同一土壤上結合而形成的。只有自然肥沃的土壤沒有人類過去勞動的痕跡。具有經濟肥力的土壤,由于包含了人工肥力,是由人類勞動濃縮而成的。由于人工肥力是由人類生產活動形成的,人們可以利用一切自然和社會條件促進人工肥力的形成,加快潛在肥力的轉化,使土地盡快投入生產。人類生產活動是創造人工生育和充分發揮自然生育作用的原動力。土壤肥力經常發生動態變化。土壤肥力的惡化不僅受自然氣候等條件的影響,還受作物栽培、耕作管理、灌溉施肥等農業技術措施以及社會經濟制度和科技水平的影響。在農業生產中,可以立即用于植物或作物的自然和人工肥力稱為“有效肥力”,不能立即使用的稱為“潛在肥力”。潛在生育能力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有效生育能力。
依據擬定的土壤肥力指標,對土壤肥力水平評定的等級稱為土壤肥力分級。分級的目的是掌握不同土壤的增產潛力,揭示出它們的優點和存在的缺陷,為施肥、改良土壤提供科學依據。參評項目一般包括土壤環境條件(地形、坡度、覆被度、侵蝕度),土壤物理性狀(土層厚度、耕層厚度、質地、障礙層位),土壤養分(有機質、全氮、全磷、全鉀)儲量指標、養分有效狀態(速效磷/全磷、速效鉀/全鉀)等。項目的具體選擇,可根據土壤類別而定。評級方法有累計積分法和數理統計法等。評定結果可劃分瘦土、熟土、肥土和油土等級別。
土壤肥力監測即觀測土壤肥力因子動態變化的過程。土壤水、肥、氣、熱等肥力因子,隨著氣候,水文等自然環境條件的變化以及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不斷地產生變化,有些變化對植物生長發育有利,有些變化則不利。掌握土壤肥力因子的動態變化,及時預測和調控,可使土壤肥力的發展與作物的需求經常處于協調狀態,以取得作物高產穩產的效果。